第345章 启程!追赶太阳!(1 / 2)

加入书签

科工委张云超的办公室里,厚重的防光窗帘隔绝了窗外刺目的阳光。

张云超摊开万明远院士亲笔圈定的名单,指尖划过一个个代表着各自领域巅峰的名字:

王启明、周建军、李卫国、陈光华……旁边,安全部门“特殊项目协调组”的负责人吴峻少校,面容如铁铸般沉静,眼神却锐利如鹰隺,审视着这份即将撬动华国核心科技力量的密钥。

“名单确认无误。”

张云超的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

“火种工程启动在即,这些同志……就要麻烦你们一趟了。”

吴峻点头,动作简洁有力,无声胜有声:

“保密条例已前置部署,行动组就位,我们将按照最高规程执行,过程漫长,但安全重于一切。”

他面前的加密公文包里,是早已准备好的一套套“密不透风”的征询方案和预案。

行动,在严格控制的时空中悄然铺开。

同一时间,沪上,中科院某尖端材料研究所深处。

特种抗辐照材料研究室主任王启明教授刚结束一个关于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内部研讨会,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

回到办公室,便看到所党官员神色凝重地站在门口,身旁是一位身着深灰色便服、气质冷峻、眼神平静如深潭的中年男子。

“王主任”

书记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肃穆:

“这位同志是上级派来的,有极其重要的任务要与你单独沟通,现在,请去三号保密室。”

王启明心中凛然,他经历过保密项目,但如此阵仗,由所党官员亲自引领并启用保密室谈话的,这还是第一次。

他没有问任何问题,只是微微点头,拿起笔记本跟在后面,廊静得能听到脚步声的回响。

三号保密室位于研究所最核心的区域,厚重的金属门开启又关闭,空气里弥漫着隔绝外界的静谧。

墙上除了必要的应急装置,空无一物。

便服男子——吴峻的行动组成员之一,并未出示证件,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某种权威的象征。

声音平和却带着无形的压力:

“王启明同志,我是代表国家‘特别项目协调处’与您沟通。”

他用词极其精准,避开了任何具体名称:

“一项对国家未来具有极高战略价值、且具备极强探索性和开创性的科研任务急需您的专业技能与经验,该任务级别为最高保密等级,任务周期无法预估,可能需要您长期离开现有岗位。”

王启明的心脏猛地一沉。

最高保密等级,意味着一旦踏入,几乎等同于与原有的身份和社会关系暂时剥离。

他下意识想了解任务性质,但立刻遏制住了冲动,这恐怕是违反纪律的事,对方也不会回答他的。

“任务地点?”

王启明的声音有些干涩。

“保密,任务内容细节,在您签署保密承诺并完成必要前置程序前,恕我无法透露一丝一毫。”

便服男子的目光直视着他,带着审视与等待:

“这项任务挑战前所未有,风险极大,可能需要付出超出想象的心血和时间,个人与家庭都将受到严格限制,但它的意义,对国家,甚至对人类未来的探索,都至关重要。”

便服男子的话语像冰冷的刻刀,不带任何煽情,只是清晰地勾勒出任务的轮廓:

一条无法回头的征途,只有巨大的责任和无尽的未知。

“我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王启明追问,手指无意识地握紧了桌上的笔。

“通讯管制,与外界所有非项目人员的联系中断,直系亲属将知晓您在执行国家重要任务,但不知地点内容,归期未定。”

铁鹰声音平稳:

“个人设备、网络访问、学术交流完全受限。您的思维和经验,将是唯一的武器和工具,一切物质和人力,国家将倾力保障。”

沉默在小小的密室里弥漫,空气仿佛凝固了。

任务性质、任务时间、任务地点一概不知道,他能回答的只有去或者不去……

王启明眼前闪过家人忧虑的脸庞,闪过实验室日夜攻关的场景,闪过毕生投身材料抗辐照研究的初衷……抵御亿万度高温和中子轰击的铁壁,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这份沉重背后,或许是他学术生命所能触及的最佳途径?

几十秒的沉寂后,王启明缓缓抬起头,眼神中疑虑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燃烧的、近乎决绝的专注:

“我接受”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三个字,重若千钧。

便服男子不易察觉地点了下头,从随身携带的加密金属盒中取出两份文件:

“请签署这份《国家特别使命意向书》和《保密前置承诺声明》,后续保密培训与协议签署将在抵达集结点后进行。”

……

西南某核工业基地深处。

高级工程师李卫国刚从巨大的托卡马克装置维护栈桥上下来,布满油污的手套还没来得及摘下。

基地负责人的加密专线便打了进来,声音前所未有的凝重:

“卫国,立刻回办公室,最高密级指令传达,有两位同志在等你,执行静默纪律。”

最后一句话,如同冰冷的铁律。

李卫国心中警铃大作。

“静默纪律”——意味着禁止询问、禁止记录、禁止与任何第三方沟通,只接受指令。

他快步返回,办公室里已有两位神情肃穆、身姿如松的军官等待。

其中一人递上一个没有任何标识、只印着一个复杂暗记的厚重牛皮纸信封。

“李卫国同志,奉国家最高指令,现征调您参与一项战略性科研项目。”

军官的声音没有起伏,字字清晰如同宣读判决书:

“此项目关乎国家未来核心战略,保密等级最高。”

牛皮纸信封里只有一页纸,抬头是加密编号和一行小字:【项目指挥部】,内容简洁到冰冷:

经国家最高决策机构批准,兹调李卫国同志加入“夸父逐日”项目组工作,即刻生效。本项任务属国家最高机密。

落款:国家特别项目协调处签章是一个无法辨识的加密代码。

“李工,请立刻与我们动身,您的个人物品稍后会由基地专人整理经严格安检后送达,现在,请交出所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含存储功能的任何物品。”

另一名军官打开一个屏蔽箱。李卫国默默摘下手表、掏出手机,一样样放入。

金属屏蔽箱盖合拢的轻响,像是切断了过去生活的某种宣告。

他看着那位年轻军官冷静的动作,明白无误地感受到了那份压在字里行间的沉重。

……

上海光机所,超强激光实验室的偏执狂殿堂。

高功率激光参数调试进行到白热化阶段,陈光华院士嘶哑着喉咙指挥着最后微调。

实验室厚重的铅门被无声推开,所党官员和两位同样深色便装的男人静立在门口阴影里:

“陈教授”

……

首都西郊,秋日的晨曦穿透戒备森严的梧桐枝叶,照在了一座十分不起眼的灰色建筑上。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寂静,除了荷枪实弹的卫兵如雕塑般凝固的身影,只有车辆驶入时轮胎碾过路面的沙沙声。

一辆辆贴着深色车膜的考斯特鱼贯驶入内部庭院。

车门推开,一位位穿着各异——有便装夹克、有半旧西服、甚至还有带着实验室白大褂气息——年龄多在四十至六十岁之间的学者、工程师们走下。

他们的气质沉稳,眼神锐利或深邃,无不透露出顶尖头脑的锋芒,不过此刻却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深切的困惑。

王启明教授紧了紧略显宽大的外套领口,一下车就看到了熟悉的身影。

“老陈?”

他看着刚从隔壁车下来的陈光华教授,后者脸上也是一副仍未回过神的模样,眼下还带着淡淡的青黑。

“启明?你也在这儿?”

陈光华压低声音,快步走近,眼神扫过四周:

“这阵仗…比当年搞‘两弹’时我看过的保密级别还邪乎,签了意向书就被一路带到这儿,连去哪儿、见谁都不告诉,只知道代号‘火种’…”

他语气里有一丝资深学者被完全蒙在鼓里的不满,但也深知其中的分量。

“彼此彼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